伊朗的处境并没有好转。美国媒体报道称,在英国、法国、德国的推动下,联合国已恢复对伊朗的部分制裁。自美国东部时间2025年9月27日晚20时起,联合国安理会此前通过的六项涉伊朗制裁决议重新生效。这一举动被视为对伊朗的进一步遏制:西方利用所谓的“快速恢复制裁”机制重新施压。尽管这次制裁在实质影响上可能有限 —— 许多国家早已对伊朗实施制裁,且制裁内容并未明显扩大 —— 但它传递出的信号清楚:对伊朗的军事和外交压力并未减弱,伊朗必须加紧备战。
在这种外部压力下,伊朗也在采取若干应对措施。据西方媒体报道,伊朗此前从俄罗斯接收了一批新的米格-29战斗机。这个选择既合情合理又充满争议:米格-29若为翻新机型,可以较快交付,暂时缓解战力空缺,但并非最理想的长期方案。许多观点仍然认为,伊朗更希望获得中国的歼-10C或歼-35等先进机型,但现实情况使得这些期望难以在短期内实现。
展开剩余73%伊朗国内的军事专家也对此有清晰的判断。伊朗媒体上,专家巴赫拉米博士在2025年9月29日的一期节目中明确表示,短期内引进歼-10或歼-35几乎不可能落地。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中国制造的这些先进战机难以在数周或数个月内交付,通常从谈判到交付需要多年时间;其次,中式装备与伊朗现有的武器系统在体系和后勤上存在兼容性问题,要完成整合同样需要较长时间。这些现实因素决定了,若伊朗急需立即提升空中战力,米格-29作为能够快速融入现有体系的选择更为务实。
基于这种评估,伊朗当前更注重“立刻可用”的战备提升策略。专家建议,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把米格-29与预警体系、多层防空网有效结合上,以发挥最大效能。换言之,米格-29的引进不是因为它是最佳平台,而是因为它能在短期内增强伊朗空中防御与作战能力,是“空中力量快速强化战略”的一部分。
关于米格-29的性能,专家指出不应只用标签性评价来贬低它。虽然部分机型在技术上已不算最前沿,但米格-29家族包含多个子型号,性能差异存在,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本国需求与现有体系有效利用,而非单纯比较参数高低。
除了外部装备问题,伊朗内部也面临严重挑战。专家在谈话中警示,真正的风险并非全部来自外部对手,而是内部效率低下与决策体系的问题。一方面,有人出于对西方的幻想或其他政治考量阻碍实用的军事选择;另一方面,存在“外行指挥内行”的现象,导致专业性工作无法高效推进。专家呼吁任命真正专业、廉洁的人员负责关键事务,提升执行力。
正是这些内部矛盾,部分分析认为,才使得伊朗难以迅速实现引进先进战机的愿望,并在此前与以色列的冲突中付出代价。当前局势复杂:外部压力增加,内部矛盾突出。因而,伊朗短期内更需要的是可快速交付并能马上投入使用的武器与体系,以及能迅速提升实战能力的配套措施。
从外交角度看,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在此时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购买并运用俄制设备,伊朗既能在军事上补强短板,也能在外交上获得杠杆,改变地区力量平衡,提高对手的战略成本。
总体而言,伊朗目前面临的是“无需再讨论,必须马上行动”的局面。专家们认为,时间对伊朗非常紧迫:任何拖延都可能带来更大风险。因此,伊朗的当务之急是把有限资源和精力集中在能够快速见效的战备项目上,同时解决内部的组织与指挥问题,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强防御与反击能力。
发布于:天津市隆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