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和艾文一起出发到樟宜海滩。同学妈妈说,这里的潮间带很好玩,可以看到海马,海星,各种海葵。我俩刚下车,艾文看到大片海滩,立刻奔跑过去。
我有点失望,沙滩看起来灰扑扑,水也不是很蓝,这里能有啥?
后来发现,是因为不熟悉潮间带,退潮后,沙滩上随时都会出现各种细小的海洋生物。纪录片和照片里,看起来鲜艳夺目的海葵,其实肉眼观察不过只有硬币大小,埋伏在海水和沙子中,很容易看漏。更不要提那种扁扁一片的比目鱼,几乎跟沙子融为一体,不是艾文眼疾手快,压根看不到。
如果是我一个人去海滩,最多只能注意到天空中飞过的三只苍鹭,夕阳也还不错,沙滩马马虎虎。但跟着艾文和同学妈妈,一群人在沙滩上兴致盎然看了两小时。同学妈妈带着小孩走后,艾文又在沙滩上尽情奔跑,到处捉螃蟹放螃蟹。
展开剩余80%每次我向他大喊:走吧,回家了。艾文总说:等一会。
一起来的熊阿姨这时忽然感慨:你儿子说的等一会,相当于酒蒙子说的最后一杯。
我为她这个比喻击节叫好,可不是吗,从小到大,他都这么骗我,等一会,马上好,直到天色渐黑,周围只剩下我们俩,我意识到再不走就真的过份了,他才依依不舍离开。
回去路上,熊阿姨又说,你还真是单纯出来陪他抓螃蟹啊?我正在琢磨,这是个啥问题?是不是她觉得抓螃蟹有点低端,其实大名可以叫热带城市海域潮间带海洋生物探索。
她解释道:你都没要求他,今天出来玩了一趟,所以回家要写篇作文,或者今天带你出来玩了,作为交换,你需要写多少作业。还有一种,在车上复盘今晚整个探索行为,看到啥了,抓到啥了,整理成一篇自然笔记。
哦,原来是这个。我脑海中立刻想起很多片段,绝大多数是在国内景区。去年夏天在武夷山,酷暑难耐,中途我们一家在景区饭店吃饭避暑。那时我已经热得完全没有心情说任何话,一家人默默动着筷子。饭店里人不多,隔壁桌一家四口爸爸正在慷慨激昂教育小孩,带你出来玩了一趟,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是不是该回家写篇作文?第一山那个题词你看见没有,看了有什么感想?
那两小孩一句话没说,只是低着头默默扒饭。
我越看那中年男子越气愤,什么人啊,爹味这么重。美学里经常强调,审美活动不能带有功利性态度,一定要以非功利心态,才能达到水乳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所谓非功利心态,大意是说,欣赏美景时,大人不要老想着这片地方能不能摆摊赚点钱,能不能搞点什么高空项目,带着孩子看,不要去想小孩能不能写作文,能不能有所产出,能不能提升人生境界……
只要开始想这些问题,这势必不能成为一次审美活动,而是一次处心积虑的功利行为。
现在好啦,还没上山就开始布置作文,看见一块题词就开始划重点,记得等下要考。这怎么可能玩得开开心心呢?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像凶猛的鸟一样飞到高处追求名利的人,看见雄伟山峰也会平息功利之心,那些忙于政务的人,看到幽深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我确实看到过很多家长,只要一带小孩出去玩,就想着必须要从小孩身上榨点什么,还看过他们在古迹台阶上不停提点小孩,今天发生了什么有趣的小事,下次可以记在某某作文中。一到名胜古迹,又提点他们,这里有什么历史故事,你拍个照记录一下。
某次在一个山谷水潭里,有家长给本来兴致勃勃玩水的小孩,讲起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你说这人有文化吧,其实也是初中语文知识而已。你说这人没文化吧,他又似乎想要用一篇流传千古的古文,激励自己小孩,你也应该往这个方向努力努力。
《永州八记》里有一句,说柳宗元如何在山里玩得不亦乐乎,“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说天渐渐黑了,什么都看不见,但他还是不想走。
很多小孩来水潭玩一会,衣服都还没湿,家长已经说,走吧。大人单方面认为,这把陶冶情操已经差不多了,你现在回家,好好写篇作文,那就是完美的一天。
可是柳宗元也要玩到天黑才能有感而发啊。
好多人跟我抱怨过,说小孩完全不愿意出发玩。我有时在想,会不会是家长太在乎出去玩,要变成一件有用的事?它不能只是一种单纯的玩乐,而是至少要有点意义,或者来点感恩色彩。譬如,有些家长很爱说,花了这么多时间精力带你出来玩,你还不如何如何……
我带艾文出去玩的时候,一般只扮演小学生的角色。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他愿意分享,我愿意听。他不愿意分享,我也不勉强。
潮间带探索,说起来也不过是在一片风景一般般的沙滩上到处转转而已。
但是看到他抓到螃蟹,脸上没有一点烦恼笑嘻嘻跑过来,忽然就觉得,好值得啊。今天地球上多了一个快乐的人。
至于我,愿意出来玩,还有很大一个私心。长期对着电脑工作,我的眼睛常觉得不舒服,医生建议我,没事多出去走走。
我的眼睛在海滩上看着近处的小鸟,手电筒照着的海葵,还看看远处的游轮。今天又看到了点不一样的东西,回家倒是可以好好写一篇。
儿子的自然笔记,我无法积极劝说,用小陈朴素的哲理,何必给自己找罪受?
先让他玩个痛快再说,至少他爱上了玩这件事,不会一直喊着,好无聊,没意思。
今晚,我们又要再一次向潮间带出发了。
我的新书《生女有所归》已上线
成为母亲,曾经是一个必选项,现在成为一个选择题。
本书采取双女主模式,两个性格迥异、关系亲密的年轻知识女性,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生活,面对生孩子这件事上,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毛利,作家,电视剧《小夫妻》原著作者,2023年微博年度突破作家,代表作《生女有所归》《全职爸爸》《结婚练习生》等(点击作品名即可阅读)。
发布于:江苏省隆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