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潮评赛选手 薛笑晗
人民日报评论说“出片式旅游正在毁掉现代人的假期”,作为深受“出片”之困之害、刚从疲惫的旅游中归来的人,我很赞同。
打开朋友圈刷新一下,你也许会看到“出片式旅行”已渐成时尚,变成为了“出片”而踏上旅途,消解了旅游本来应有的松弛。一些人到一处地点便精心准备妆造,相机手机补光灯齐上阵,只为定格下最美好的一瞬间。拍完照片便全然不顾被落在后面的古迹或是自然风景,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向下一个“打卡圣地”,顺便在路上把刚拍好的照片P好,发布一条精致的朋友圈。整场旅行似乎都在这样的拍照与P图中度过。这便是“出片式旅行”者的真实写照。
就我这个轻度“出片患者”来说,这是超高强度的“特种兵式出片”。但这不禁让人深思:过度追求“精致”是否会让旅行失去原本的乐趣?当我们执着于用相机记录下硬凹出来的“松弛感”,便真的松弛了吗?
外出旅行是繁杂生活的消遣,是沉重心灵的一次解脱,是从一处熟悉的地方出发去寻求新的视野的放松方式。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游历者为旅行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徐霞客走遍万水千山沉醉于瑰丽的山河之间。余秋雨背负起沉重的历史,在渐渐被掩埋的尘烟中践行着自己的文化苦旅。
展开剩余61%正如《文化苦旅》所言:“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这就是旅行的意义。那些用脚步丈量过的路,会一次次打开你的视野,带你找到内心的归属与方向。”平常人的旅行或许没有他们这样波澜壮阔,但总有些开阔视野提升阅历的作用。
相机只是记录,并不会再次赋予旅游的感受。我在一次次为了“出片”而极大地消磨了旅行热情的旅途中渐渐明白:如若只是“出片”,那么大多数摄影棚都能做到,何必舟车劳顿?这样一次难得的外出仅仅局限在“出片”中,难免让人叹息因小失大,是捡了芝麻忘了西瓜的错误之举。
其实掉入“出片”的迷局难以自拔,也并非是旅行的缘故。大多数“出片式旅行”的忠实信徒其实都陷入一个自我肯定与否定的怪圈中。一边追求随心所欲的自由生活,一边又焦虑地对朋友圈进行“精装修”;一边告诉自己人生没有那么多观众做自己就好,一边又被评论和点赞带来的满足感与虚荣心裹挟。
我打开曾经发布的朋友圈,那些纠结着朋友圈排版,翻来覆去只为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文案来编辑朋友圈的场景似乎还在眼前。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来说,这就是内核太弱。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不敢直视真正的自我,所以要费尽力气营造和维系“松弛感人设”。
在“出片式旅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朋友圈,也是当下年轻人主要的交流阵地。越来越多的人止步于朋友圈的嘘寒问暖互相夸赞,执着于点赞人数与评论质量,强迫自己发出一条条精致的打卡照进行“营业”。当下年轻人的交友圈正在一点点缩小,i人与e人都更擅长于在朋友圈表达自我。或许几年也不会聊一次天的好友能在朋友圈里一直互动,我承认我在这些互动中获得了一些满足感。但是也仅仅局限于此,我们不能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
也是为了“出片”,我出门会背一个很大的包,里面放上几个拍照风格不同的手机相机,带上全套小配饰和补妆工具以便随时保持精致,为了“出片”穿上不适合走路的皮鞋、小高跟。这让我在旅行的脚力战争中败下阵来,揉着酸痛的肩膀哀叹不该拿这么多无用的东西。在一次又一次的腰酸腿疼中,我终于下定决心做出改变:拿上最合适的一个设备,穿上不那么出片但是舒适的鞋子,以快活的姿态坦然地发布真正记录生活的朋友圈。没那么完美的我,似乎也并不难接受。
或许,停止把自己暴露在浅薄的社交圈里,才是真正让拍照留念与旅游获得更好平衡的灵丹妙药。我知道这很难做到,不过还是想试试,挑战一下这种数字戒断!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学生)
>>>点击加入“潮评”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官方群
发布于:浙江省隆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